真實間隔 (TTI) 模式
WFM使用 CXone Mpower ACD 中的歷史資料來計算互動量和平均處理時間 (AHT)。 在時間間隔級別自動將互動分解為可用於 WFM 目的的資料。 該資料用於生成預測。
在間隔期內,有兩種評估互動的方法:
-
聯絡結束時 (WCE):一個互動在其結束的時間間隔內計算一次,即使互動持續了多個時間間隔。 用這種方法,僅在互動結束的時間間隔內報告處理時間。
查看範例
分析活動,對話開始於 9:10,結束於 09:40。
間隔 數量 已處理 處理時間 工作人員需求 09:00 - 09:15 0 0 0 0 09:15 - 09:30 0 0 0 0 09:30 - 09:45 1 1 30:00 2
-
若 True 則為間隔 (TTI):當互動開始時,互動被計算一次。 如果互動跨越多個時間間隔,則在每個間隔內對互動進行計數。 在互動處於活動狀態的每個間隔中報告處理時間。
查看範例
分析活動,對話開始於 9:10,結束於 09:40。
間隔 活躍 已處理 處理時間 工作人員需求 09:00 - 09:15 0 1 5:00 0.33 09:15 - 09:30 1 0 15:00 1 09:30 - 09:45 1 0 10:00 0.67
請注意,由於 TTI 是一種相對較新的資料表示方式,因此在 TTI 之前產生的預測資料仍顯示在 WCE 中。 這表示預測資料顯示 WCE 資料,而實際資料是 TTI。 在這種情況下,資料將不相符。 為了確保預測資料由 TTI 表示,產生新預測並相應地發布新排程。

早班期間有 5 次互動:
-
互動 A:在 8:02 開始。 一位客服專員在 8:10 進行應答,在 8:20 結束互動。
-
互動 B:在 8:05 開始,在 8:12 結束,在客服專員應答之前。 可能是來電者在等待時掛斷了電話。
-
互動 C:在 8:11 開始。 一位客服專員在 8:22 進行應答,在 8:29 結束互動。
-
互動 D:在 8:16 開始。 一位客服專員在 9:05 進行應答,在 9:14 結束互動。
-
互動 E:在 8:35 開始。 一位客服專員在 9:10 進行應答,在 9:14 結束互動。
以下是「即日」顯示的內容:
間隔 |
已收到 |
實際 |
回答了 |
活躍 |
積壓 |
放棄 |
---|---|---|---|---|---|---|
8:00 |
3(A、B、C) |
2(A、B) |
1 (A) |
|
|
1 (B) |
8:15 |
1 (D) |
2(A、C) |
1 (C) |
1 (A) |
|
|
8:30 |
1 (E) |
|
|
|
1 (D) |
|
8:45 |
|
|
|
|
2(D、E) |
|
9:00 |
|
2(D、E) |
2(D、E) |
|
|
|
* 括號內的字母不會在「即日」中顯示。 這些字母表示該時段包含哪些互動。
「即日」從 2024 年 8 月開始收集 Backlog「待處理」資料。 不顯示此時間之前的資料。
與 WCE 模式相比,TTI 能夠擷取到更真實的資料,尤其是在以下情況下:
-
處理時間較長或時斷時續,互動跨越多個時間間隔。
-
間隔時間短於互動的總處理時間。
TTI 模式有多個優點:
-
提高持續時間較長和非同步通道
促進客戶在聯絡中心互動的各種語音和數位通訊媒介。(數位)的預測準確性。
-
當 AHT
平均處理時間是客服專員處理互動所花費的平均時間。 大於計劃間隔時,解決錯誤的人手編排需求問題。
-
產生更準確的排程,與基於真實利用率的需求保持一致。
-
即使使用更長的持續時間和非同步通道(數位),當日視圖和報告也會更加準確。
謹記,當從 ACD 收到歷史資料時,TTI 模式才會可用。 該模式目前不支援匯入的預測資料。 因此,如果您使用「匯入預測資料」,匯入的資料將根據互動結束的時間進行評估(使用 WCE 範例)。

假設您在一天中只接到一個電話。 這個電話花了一個小時才能完。
以下是「即日」顯示的內容:
間隔 |
已應答 |
活躍 |
實際 |
---|---|---|---|
總計 | 1 | 3 | 4 |
11:00 |
1 | 0 | 1 |
11:15 |
0 | 1 | 1 |
11:30 | 0 | 1 | 1 |
11:45 | 0 | 1 | 1 |
12:00 | 0 | 0 | 0 |
「總計」列中的實際資料是四個而不是一個。 為什麼? 因為呼叫跨越了四個間隔。 「實際總數」資料顯示每個通話間隔發生了多少次互動。
「即日」中的實際資料現在自動以 TTI 表示。 如果您發現實際資料和預測資料之間存在較大差異,則預測資料可能是使用 WCE 產生的。 這表示預測資料顯示 WCE 資料,而實際資料是 TTI。 在這種情況下,資料將不相符。 為了確保預測資料由 TTI 表示,產生新預測並相應地發布新排程。

假設您在一天中只接到 3 個電話。 所有來電都在 11:00 開始。 第一次持續 10 分鐘,第二次持續 20 分鐘,第三次持續 30 分鐘。
以下是「即日」顯示的內容:
間隔 |
已應答 |
活躍 |
---|---|---|
11:00 |
3 | 0 |
11:15 |
0 | 2 |
11:30 | 0 | 1 |
11:45 | 0 | 0 |
待處理:在上一個時間段內未得到應答的互動數量。 假設在 9:10 收到一個互動。 客服專員在 10:05 開始處理互動。 這表示是在 10:00 時段收到互動。 在待處理欄中列出 9:15、9:30 和 9:45 時段的互動。
基於 TTI 模式的計算
更新後的計算結果為:
-
數量 = 已處理的互動 + 放棄的互動 + 活躍的互動
-
平均處理時間 =(已處理時間 + 工作時間) ÷(已處理互動 + 活躍互動)
疑難排解 TTI

TTI 適用於所有互動,包括語音。 在間隔的最後幾分鐘進行互動是很常見的。 假設您在 09:29 接到一個電話,該電話在 09:32 結束。 TTI 將識別 09:29-09:30 的分鐘活動時間和 09:30-09:32 的 2 分鐘活動時間。

事實上,TTI 將直接影響排程,因為排程要求將取決於 TTI 和所有適用時間間隔內花費的活動時間。

主管應用程式或控制面板上收到的互動將繼續代表基於已完成互動的資料。

TTI 的運作方式與舊的 WCE 模式不同。 數位互動分佈在不同的時間間隔,回答時間更短。 活動參數僅計入應答的時間間隔,而不是整個持續時間,從而減少AHT。